教育部于 2021 年 7 月 12 日制定了《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》,该计划明确指出“近期目标:利用 3~5 年时间,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,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,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、学科建设,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,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”。为深入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、教育部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,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,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。依此背景,本团队特提出“氢冶金与低碳技术”重点创新团队的建设规划。

      早在2000年初,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徐匡迪院士的前瞻性指导下,学科点组建了围绕绿色低碳冶金与先进制造方向的科研团队,开启了氢冶金前沿技术研究领域探索和布局,团队曾于2006 年主持了国家首个氢能源领域的科技部 863 重大攻关项目:“新型高效副产氢气制备技术研究(2006AA11A189)”和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:“冶金过程炉气先进制氢技术研究(07DZ2036)”,项目经费共计4000 万元。团队成员后续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、973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、省部级及企业相关项目课题共计80余项。团队围绕“绿色低碳冶金基础理论→短流程冶金及过程调控前沿技术→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平台”开展了系列研究。团队申报并获批了“上海金属零部件绿色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、“上海特种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,拥有“上海大学氢冶金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”,正共建“山西省冶金新技术研发中心”、“高品质碳材料研发中心”等多个研发中心及成果转化基地,正大力推进氢冶金研发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、产业孵化和工业应用。

      团队成员曾获法国科学院“法中奖”、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、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、上海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、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、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、教育部技术进步二等奖、中国金属学会全国冶金先进工作者、魏寿昆青年冶金奖、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各级奖项 20 余项。团队已在Nat. Commun.、JACS、Adv. Energy Mater.、Angew. Chem. Int. Ed.、Acta Mater.、Nano. Energy 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约 700 篇(近 5 年 250 余篇)。

      团队成员入选各类人才计划 20 余次,包括国家杰青(1 人次)、国家优青(1 人次)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(1 人次)、上海千人(1 人次)、上海市东方学者(4 人次)、国家精品课程负责 人(1 人次)、上海市领军人才(1 人次)、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(2 人次)、上海市曙光学者(2 人次)、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(4 人次)、上海市浦江人才(2 人次)、上海市扬帆计划(1 人次)、 上海市超级博士后(2 人次)等。团队成员超过一半均有国外学术研究经历,团队与美国 MIT、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、University of Wisconsin-Madison、Iowa State University、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、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和 Ames Laboratory,英国University of Cambridge、Cardiff University、Aberystwyth University 及 Diamond 同步辐射光源,德国 TU Dresden、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法国 Grenoble INP-UGA 以及欧洲 European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等 15 所国际知 名科研院校及研究机构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。